工作内容:活跃气氛唱歌谈心
承诺无入职费、无管理费、无押金、无任务、无竞争、无压力无需经验
面试须知
如符合条件即可预约面试时间,外地来的应聘者保留好旅行票据可报销。
我是公司经理,应聘者请在我们公司营运时间(13点19时)来上班地方来面试,找工作,必须跟对人,跟对人你不会走弯路,
更不会上当受骗,你在上班前后免收一切费用
面试合格当天上班当天安排住宿
我们是公司直接招聘,
100%保护每个员工的个人隐私,上班全部使用艺名,来去自由!!!
住宿都是公司提供,高档小区,精装全配。
近日,一场历时近四年,震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知识产权窃密案终于落锤。
案例回顾: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尊湃侵犯华为商业秘密案件(以下简称“尊湃案”)作出一审判决,前海思员工共14人被判处有期徒刑,总计罚金1350万元,其中首犯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同时被禁止在五年内从事芯片相关行业。
该案因涉及芯片核心技术、犯罪链条完整、社会影响重大,被列为公安部督办案件。法院最终判决14名前华为员工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其中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万元;另有4人获实刑,其余9人被判缓刑,全案累计判处罚金1350万元。除此之外,法院裁定冻结了尊湃及其关联公司共计9500万元的财产,并责令其销毁所有侵权的芯片技术资料。
据了解,被窃取的这款芯片是华为耗费十几亿元人民币、历时三年打造的战略项目,承载着公司在下一代无线通信标准中的竞争优势,此次核心技术被窃取损失巨大。
此前警方通报显示,2021年2月,华为海思原高管张某、刘某等人为牟取非法利益,在离职后设立某科技公司,以支付高薪、股权利诱等方式,诱导多名原公司研发人员跳槽至其公司,并指使这些人员在离职前通过摘抄、截屏等方式非法获取权利公司芯片技术信息,抄袭并运用于张某公司设计的同类型芯片上,企图以此非法牟利。经鉴定,侵权芯片技术有40个技术点与原商业秘密的密点具有90%以上同一性,构成实质性相同。
近期有爆料人向《凤凰周刊》透露了更多细节,“张某在职期间就已经开始拉拢团队了。”
“被判刑的几个人当中,有曾经的超级学霸,也有不止一次窃取过公司保密信息的,还有没有收到过任何好处糊里糊涂帮了忙的。”爆料人透露。
上述爆料人称,早在2020年底,张某就先拉拢其原下属刘某,再拉拢周某、周某、顾某某,形成了完整的WIFI芯片核心高管团队。随后再由高管对原华为产品端到端人员整编制挖角,涉及芯片的射频、SoC、数字、算法、解决方案、封装等各个环节员工共近百人。
“尊湃创业第一年海思前员工占比高达60%”。
据透露,多人在职华为期间,周末到尊湃工作。周某、周某、王某某甚至白天在华为,晚上在尊湃。在尊湃研发过程中,刘某、张某某、高某仍与华为多名在职员工(屠某某、赵某某)内外勾结,通过手抄和截屏方式窃取华为保密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涉案人数多、情节严重、处罚最严厉的知识产权案件之一,该案是中国半导体知识产权保护的里程碑式事件,引发了行业内对投资者责任、技术合规审查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尊湃案在半导体行业内被视为“最恶劣技术窃取案”之一。根据上海市公安局在2023年底的通报,上海警方成功侦破一起侵犯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原权利公司高管张某、刘某等人在离职后设立某科技公司,以支付高薪、股权利诱等方式,诱导多名原权利公司研发人员跳槽至其公司,并指使这些人员在离职前通过摘抄、截屏等方式非法获取权利公司芯片技术信息,抄袭并运用于张某公司设计的同类型芯片上。
涉事公司正是尊湃通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被侵犯的权利公司则是华为海思半导体。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的司法鉴定结果证实:尊湃的侵权芯片技术中,有多达40个核心技术点与华为拥有商业秘密权利的密点,存在90%以上的同一性,构成实质性相同。相关鉴定也成为定案“铁证”。
在吴沈括看来,该案具有几重标志性意义:聚焦半导体芯片这一战略性领域,将技术保护与国家科技安全相衔接;明确“40个技术点90%以上同一性”的实质性相似判定标准,为高科技领域商业秘密认定提供范式;通过对“团队式窃密+产业化运用”行为的严惩,回应了科技行业“挖人即窃密”的顽疾,具有司法威慑与行业指引的双重价值。
“该案暴露了技术来源和人才流动方面的合规黑洞。”北京德恒(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崔军谈道,投资者应对创业团队的技术来源做好前置筛查,将知识产权的合规性纳入尽调核心,避免为侵权行为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崔军强调,华为的保密措施不可谓不完备,但不法分子仍采取组团式挖角、内外勾结、蚂蚁搬家等方式窃密,说明以往对侵犯商业秘密的情形打击力度还是太低,以致有人铤而走险。“我们不能局限在个案严惩中,而是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生态进行一个重构。技术竞争必须坚守底线思维,就是不能剽窃他人的知识产权。”崔军认为。